韩略村伏击战对日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他们马上调来3000多人,在6架飞机的支援下,来韩略村追击王近山部。王近山说:化整为零,利用夜暗量华网,迅速行动...
1943年夏季,从日军的“扫荡”中悟出了一些门道的蒋介石,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,调动3个集团军,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,闪击延安。
对此,毛泽东一面狠揭蒋介石的险恶用心,一面调动兵力保护延安。第129师的王近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奉命率领太岳2分区16团赴延安去完成保卫党中央的新使命的。他此时已是第386旅旅长,原第386旅旅长陈赓已升任太岳纵队司令员。
韩略村伏击战对日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他们马上调来3000多人
王近山是八路军中的一员虎将,打起仗来身先士卒,勇猛果敢,人
称“王疯子”。他是湖北黄安(今红安)人,红军时期曾任红4军第10师排长、连长、营长、团长、副师长,红31军第93师师长,参加了鄂豫皖、川陕苏区反“围剿”和长征;抗日战争爆发后,任八路军第129师772团副团长、769团团长、第385旅副政治委员,参加了神头岭、响堂铺等战斗和晋东南反“九路围攻”。此行奉命开赴延安。担负保卫党中央、保卫毛主席的使命,他感到非常光荣。
王近山率部辗转迂回、日伏夜行量华网,于1943年10月18日到达了临汾东北、洪洞东南的韩略村附近。这一带的群众基础很好,部队一到,群众就开始站岗放哨、封锁消息、烧水做饭。在同地下工作者的接触中,一个消息引起了王近山的注意。
地方的负责人介绍说:最近每天上午都有若干辆日军汽车,满载物资,在少数部队的掩护下,由临汾出发,经过这里东去,支援对根地进行“扫荡”的敌人,下午又满载从抗日根据地抢掠的财物,经此返回临汾。最近敌机动兵力正在根据地腹地“扫荡”,这里根本没有大的兵力可资调动,正是打击敌人千载难逢的良机。
王近山一听,大喜过望,决定抓住有利战机,在韩略村伏击敌人,迅
速解决战斗后,再奔赴延安。
下定决心后,王近山带领团、营干部进行实地勘察,了解敌情。韩略村距离日军“扫荡”的前线指挥部所在地临汾只有25公里,是临屯公路上的一个据点。临屯公路恰好从韩略村中间通过,村西南一带地势险要,公路两旁是两丈多高的陡壁,易下不易上,是个打伏击的好地形。
但这里也有不少不利因素:韩略村离敌人县城很近,就在敌人据点的眼皮底下,如果战斗不能速决,或走漏消息,敌人就会迅速赶至韩略村。这样的话,16团不仅无便宜可捡,而且还要面临极大的危险。
但王近山就是这样量华网,即使困难再多,只要有机会,他就绝对不会放
过。经过认真的研究、演练,王近山部署部队进入伏击阵地。经4.5个小时的耐心等待后,日军的汽车终于来了。
观察哨仔细数着,一辆,两辆,三辆……,共有13辆汽车,有3辆还
是小汽车。进入伏击圈后,车上的日军还在又吃又喝,又说又笑,根本没有发现任何设伏的迹象。
“啪!啪!”随着两颗红色信号弹的升空,设伏部队同时开火,猛烈的枪弹立时将日军打得晕头转向。战斗中,这股日军出奇的顽强,有的
跳下车来,端着刺刀向公路两旁冲击,有的依托汽车向公路两旁射击。
有十几个敌人还迅速聚集成一个小的战斗群,向设伏的重机枪阵地反击。
战斗打了三个多小时,一百二十多名日军,只有3人钻窑洞逃脱了性命。
战后,从缴获的日军文件上得知,这次被歼灭的敌人,原来是日军派遣军司令部组织来太岳区参观“车轮式扫荡”的一个“战地观战团”,其成员是日本“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”第5、6中队和其他部队的一些军官,内有少将旅团长1名、联队长6名,其余的也都是中队长以上军官。
韩略村伏击战对日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冈村宁次大发雷霆,下令枪毙了负责韩略村据点的日军小队长,将驻守临汾的第69师团师团长清水中将撤职,又从各地抽调约3000名兵力,并派飞机来韩略村附近追击王近山部。
王近山面对急于报复的日军,冷静沉着地进行了突围部署,他说:“敌人是来报复的,来者不善。我们不必与敌硬拼,要化整为零,分成若干小分队,利夜暗,迅速行动,突出敌人的包围。”
第二天早晨9点,部队无一伤亡地全部突围到达预定会合地点洞子沟。王近山兴奋地对战友们讲:“我们的任务本来是行军,可是碰到了歼灭敌人的机会,在不违上级意图、不影响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、情况又有利的前提下,我们就应该果断行事,积极歼敌。我们人民军队的第一职责,就是随时随地不放弃任何歼灭敌人的机会。不仅要懂得‘枪声就是命令”,还要懂得极作战、寻机歼敌的道理,这才是合格的指挥员。战争,永远是手快打手慢,有备打无备。”①
日军“军官观战团”覆灭,王近山顺手牵羊,拣了个大便宜。王近山率部队略加休息,继续向延安方向开去。
致敬抗战英雄王近山!
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